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观察|你每天这么忙碌地看孩子,却从未“看到”孩子

大J 大J小D 2022-04-15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,一起科学轻松育儿


电影《阿凡达》里有个片段一直久久让我无法忘怀,男女主人公在最美的场景下,互相说了一句,"I see you",对我来说,这是亲密关系最好的诠释:我看到你的内心,而不只是你的外在。


我们都很爱孩子,每天都在花心思计划,买新玩具,上早教班,去美术馆,策划亲子旅行。我们一直希望让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,希望可以让孩子看到更多、了解更多。于是,我们一直很忙碌,我们尽量抽出时间高质量陪伴,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给到孩子的最好。


但尽管这样,我们好像还是不太了解自己的孩子呢。为什么他爱戳爸爸的鼻子?为什么总是饭菜放在头上?为什么每次都不肯穿鞋出门?是啊,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“为什么”呢?


如果我问你,上一次你静静地观察孩子是什么时候?很多人也许都不记得了。是的,我们每天都很忙碌地看孩子,但也许好久都未真正“看到”孩子。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观察孩子的两大原则一个方法。




原则一:区分事实和观点


说到观察,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会说,我有观察的啊。上周我在公号发起了观察的收集活动,收到很多大家的分享,比如像下面这两条:


  • 女儿玩的时候我就会坐在一旁观察,发现她特别有好奇心。

  • 我常常在早教课上去看儿子怎么和其他孩子互动,觉得我儿子性格比较敏感内向,从不主动去争取他想玩的玩具。


这两条看似是“观察”,但其实是在“评判”,它把“事实”和“观点”混淆了。我们这代的教育中缺少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内容,不仅在育儿中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进入这样的误区。




一个人说,“我觉得今天好冷”,马上另一个人就会反驳说,“今天才15度啊,不冷啊。”如果我们可以分清楚,第一个人说的是自己的观点,那就可以少了这样无谓的争论。每个人的观点是可以不同的。


鸡汤文的惯常套路就是把一个观点包装成事实,比如,“比尔盖茨大学都没毕业却创造出了惊人财富,其实高等教育并没那么重要。”, 前半句是事实,但后半句就是观点了。很多人因为事实观点不分,就容易把整句话都认为是事实。


对于观察孩子来说,区分“事实”和“观点”是第一大原则。要真正了解孩子,我们首先要保证的是观察到的是事实,像上面两个妈妈分享的例子,其实她们根本没有“看到”孩子,还是在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给孩子“贴标签”而已。


区分“事实”和“观点”在美国是从学前班就会进行的教育,对于我们没有从小接受系统教育的,实际操作时还是会常常忘记。这时就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来提醒自己。


  • 事实:可以用“我看到”、“我听到”这样的话开头;

  • 观点:可以用“我认为”、“我觉得”、“我感到”这样的话开头。


当你发现自己无法分清“事实”与“观点”时,不妨试着将这些词汇放在开头,就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了。




原则二:记录下来寻找规律


小D的认知老师和我分享过一个故事。她曾经做园长的一个公立幼儿园里有个“问题”男孩,她的班主任说他每天都和其他孩子打架。这个看起来是个事实,“每天”、“打架”,听上去问题真的很严重。当时,小D的认知老师让那位年轻的班主任给这个男孩做一个行为记录日记,记录下他每天打架的情况。


一周后,那个年轻老师自己就发现了问题,她的日记上是这样的:“周一, Jason和Amanda因为争抢汤玛斯玩具而打架”;周二, Jason打了Evan,因为Evan想要和他一起玩汤玛斯玩具。周三、周四、周五,都出现了同一个关键词“汤玛斯玩具”。 这个老师才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哪里了,后来她多采购了两套汤玛斯玩具,打架现象就没再出现了。


这也是我们父母经常犯的错误,我们常常高估了自己的记忆,从而导致我们将观察简化了。“孩子不爱吃饭”、“孩子不和其他人打招呼”, 这些的确是观察,但是这样的观察是不到位的,我们无法从这样的观察里发现洞察。


因此,好记性不如烂笔头,当你想要了解孩子某个方面时,不妨把这些观察详细记录下来,很多时候,我们自己都会惊讶,原来从这些详细的观察里,就可以发现解决方案了。




ABC记录方法


接下来要说说记录方法了,同样是记录事实,但是记录的质量高低与否,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观察是否有用。这里分享一个小D的认知老师告诉我的ABC原则,是美国幼儿园老师培训时的知识。


  • A(Antecedent):这之前发生了什么?

  • B(Behavior):孩子当时在干吗?

  • C(Consequence):导致的结果是什么?


学过管理学的朋友们会发现,这和我们在管理中给予反馈用的技巧-SBI(即情景-行为-影响模型)是很类似的,就是不能光记录当时发生的情况,而是要有前因后果。当然有时A和C并不是同时都会存在,所以大家可以灵活运用。




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。


  • 普通记录:嘟嘟每天吃饭时就喜欢把牛奶打翻在地上。

  • ABC记录:嘟嘟每天吃饭时喜欢把牛奶打翻在地上,每当这时,妈妈爷爷和奶奶都会围过去。爷爷会把奶瓶捡起来,妈妈和奶奶会在一旁很严肃地告诉他,不可以。但嘟嘟看上去还挺开心,让全家都很无奈。


从普通记录里,我们是得不到任何线索该怎么办。但是从ABC记录里,我就会有一个假设:嘟嘟是不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寻求关注?因为每次他打翻牛奶,全家人就会围过去,也正因为如此,他看上去还挺开心的?


有了这样的假设后,我们就更容易有解决方案:平时多给予关注,当他打翻牛奶时,反而减少关注,打破嘟嘟的联系:“打翻牛奶全家就会围过来”。




很多妈妈也给我留言询问,到底要观察什么呢?有的说要观察孩子大运动是否达标?有的说要观察孩子如何和其他人互动?也有的说要观察孩子是如何玩玩具的?


其实,观察什么真的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有颗观察的心和正确的观察方法,这样我们才能真正“看到”孩子。


这些所谓的标准只是外在,当我们真的可以看到孩子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外在,更能透过表象看到背后的洞察。


愿我们都能这样和孩子建立连接,互道一声,I see you!


推荐阅读

点击标题直接看文章


思维模式决定潜力,这是每位家长该送给孩子的一份礼物

家长会不会提问,竟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

想要更聪明宝宝?先搞明白智商和认知是怎么回事吧

一直误会了,原来孩子就该吃零食的

吃货|遵守这8步坚持3个月,打造健康爱吃的学步期宝宝

宝宝厌奶怎么破?实用排查手册,发现表象背后真正的原因



大J,坐标纽约,曾经知名外企经理,现全职妈妈。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,没有理论翻译,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。


微信公众号:大J小D(jiayoubaobao2015,加油宝宝的拼音)

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,我原创的百篇育儿心得文章一网打尽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